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紀錄片放映院】活動花絮

字級:
字級小
字級中
字級大
:::

2024年4月映後文字紀錄:家族樹

家族樹 映後座談

 

出席:導演蘇鈺婷

時間:2024年4月27日(六)16:20

地點:府中15紀錄片放映院

 

家族樹映後座談,由導演蘇鈺婷現場分享

 

主持人:我們歡迎《家族樹》的蘇鈺婷導演!鈺婷可以先跟我們分享當時你是怎麼認識這個主角楊三二,然後決定拍這樣的紀錄片?

 

蘇鈺婷導演:那時候我在電視臺接案然後電視臺希望能夠有一些綠建築的案子,可以在電視臺播出,後來我的朋友說我的一個學妹她爸爸蓋房子蓋了很多年,然後是木造的房子你有沒有興趣看,然後我就下去看,看了之後我就發現哎電視臺應該不太可能拍這個題材,因為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蓋完,那時候是快要組裝了,那時候就是地基都還沒弄好,那些木頭啊大概上千隻都磨得差不多,還有幾隻還沒磨完,都還沒動土的時候,所以那時候我就想說哎那我不如就趁著,因為那時候接案也接到一個瓶頸就想說哎都是業主交給我的案子,那我想要拍一些自己的作品,我就想說那我就有空就下去,有空就下去,結果沒想到這一拍,這一拍我都變成他們家人了,我大概12年開始拍,我拍攝結束是 2020年然後開始後製這樣子,後製也花了一些時間因為素材有點太多了。

 

主持人:所以一開始你說要拍的時候他們都同意了嗎?

 

蘇鈺婷導演:其實你們有看到有一些很珍貴的DV素材,原本是他大女兒想要幫他爸爸拍紀錄片,後來拍著拍著,那時候她在學生時代開始幫爸爸記錄,然後也是學設計的,後來他其實覺得爸爸這工藝,而且四處去尋找的過程其實很難得,覺得應該要記錄下來,所以當初我跟他接觸的時候其實他還蠻開心,有人可以幫助他們家人把這一路的歷程記下來。

 

主持人:所以你等於是每個禮拜就抽空下去一趟?

 

蘇鈺婷導演:就是從每個禮拜變成每個月,後來我生了小孩之後就比較沒有辦法那麼頻繁,我就也跟著他們一起就是從少女變成媽媽,然後也是慢慢的體會到為人父母的艱辛這樣子。

 

主持人:我覺得他太太真的很偉大,一路這樣子然後開著餐廳,支撐先生完成這個夢想,然後包含他的兩個女兒完全無私的去支持奉獻,還是說其實中間也是有遇到一些質疑或是一些困難嗎?

 

蘇鈺婷導演:其實我覺得當然夫妻都是會吵架的,然後質疑也是很多,我覺得他們家人讓我學習到一個相處之道,即使有質疑但是他們都一致是向外的,他們其實讓我感覺到我自己在也是經歷了婚姻的歷程嘛,我就覺得哎夫妻的溝通之道其實蠻重要的,那太太其實就不會是因為先生這麼固執,她就不會是硬碰硬的,她就是會私底下塞個紙條然後到時候今天你這進度太不OK了,你要好好的努力,因為有時候他碰到工程覺得卡住了,然後他就會在那裡左思右想沒辦法前進,然後他這時候他太太就會變成監工,要督促她先生往前進,所以看著他們夫妻兩個人因為這件事情爭吵,但是爭吵之後他們又願意和解再往前進,然後反而例如女兒啊可能也一心想要幫爸爸,但最後還是沒辦法,除了錢以外沒辦法給爸爸實質的幫忙,因為主要是枋寮這個地點比較偏遠,其實就算他們要請工人過去,也是不容易的,然後再加上這個手藝的師傅都已經年紀越來越大,已經很少人有這樣的手藝,不然他們最早其實是希望能夠請別人來蓋的,一開始的時候,可是因為楊師傅就找遍了很多地方探聽,都沒有找到這樣適合的人,可以到枋寮協助他們,他自己又覺得自己對於工程有一些瞭解,所以就開始了這樣的旅程。

 

主持人:那中間有講日本的建築師,是因為透過高雄大學的陳教授的牽線,那日本的那位學者對於楊先生來說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幫助。

 

蘇鈺婷導演:他們其實都是都是在臉書上互動,因為後來他們有認識彼此,他就會Po照片給他看說我們現在工程到這裡,然後你有什麼意見請讓我們知道,然後他的學徒會幫他做翻譯,楊師傅也很好學他也會去例如拜訪教授啊所以才透過教授才又認識了這個松井郁夫先生。

 

主持人:那另外影片有講到他大女兒去參加keep walking的計畫嘛,那個計畫對他這個建建築有什麼樣的一些具體的幫助嗎?

 

蘇鈺婷導演:那個計畫後來就補助他們的資金,是讓學徒可以去那裡打工換宿,所以就會有一些年輕人可以幫忙,其實我們後來有去日本拍,雖然放在裡面的素材蠻少,然後也有去看他們怎麼蓋房子,其實真的一個這樣的建築啊至少要6個工人同時施工,然後都是熟手,但是楊師傅一個人,松井郁夫先生看到他自己用那種手工的吊車就說哎你怎麼不用這輛吊車,其實一方面是經費另外一方面是那個東西是他最好一個人操作的,真的完全是楊師傅自己創造出來的,當沒有學徒的狀況之下他就一個人這樣做,有學徒的狀況之下靠著keep walking的經費讓這些學徒在這裡住宿啊,然後幫忙打工,一些材料費用也讓他們能夠一直在中間的需要組裝、需要很多人力的時候可以來幫忙,其實過去這種房子其實是大家一個一整個社區一起去完成的,所以整個鄉里之間都會彼此都會有很多的聯繫跟交流,我覺得這反而是現在大家都用錢買房子買不到的一個情誼,所以你們也可以看到在上樑的時候,他們有最後有丟糖果嘛,這個也是過去的一個傳統,我也是聽楊師傅說才知道,原來這是過去他們就是發糖這個喜氣讓大家都沾染,然後請親朋好友們都來這樣。

 

主持人:那我蠻好奇他周圍的鄰居怎麼看這件事情?

 

蘇鈺婷導演:其實這周圍鄰居都覺得哎這個應該不可能蓋成,大家都會覺得說你這個房子蓋蓋這個時間就是買個房子都足夠了,後來我們其實在片中有談到一點點楊師傅的背景,我覺得他小時候對於家庭的失去的這種感覺,其實也是激勵他想要做一個很堅固、很穩固的房子,因為他曾經有給我看過他們小時候也是那種三合院,然後也是木頭房子,他覺得人生最開心的時候就是那個時候,所有人在一起然後那時候還沒有家破人亡,然後大家四散,其實在這個過程中也讓我有一種他一直在追尋那個童年記憶的房子、那個堅固然後不會動搖的房子。

 

觀眾:有兩個問題想要請問導演,第一個問題是主角他的父親後來被關了三年之後,有被釋放嗎?然後第二個問題是除了這個主要房子已經完成了,那後來的一些建築譬如說停車的地方或其他的是有完全蓋完嗎?就是從您2020之後忙後製那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有再繼續完成後面的部分嗎?謝謝。

 

蘇鈺婷導演:謝謝你的提問,第一個是他的父親其實三年被抓放回來之後其實是有回家的,但是回家之後他就發現他爸爸開始賭博喝酒,他沒辦法正常的運作跟工作,然後他爸爸也因此也欠了一些債,所以其實他一直對於這件事情是很耿耿於懷,等於說爸爸失去了功能,所以他從小就要必須靠著自己的力量去讓自己生活下來,我覺得這也是他心裡的一個遺憾,其實後來他們去想要蓋這棟房子最開始也是爸爸,那時候大概2003年的時候他開始有這個想法,因為發現他爸爸的身體狀況越來越不好,然後兄弟們也沒有太過問爸爸的狀態,所以他想要把爸爸接回枋寮,因為那時候爸爸還在高雄,最早是他希望能夠有一個孝親房也在房子裡面,接他爸爸來住,但是沒想到才開始規劃沒多久他爸爸就去世了,所以他爸爸其實是連設計圖都無緣看到;然後再來就是第二個問題,車庫還沒蓋完哈哈哈,我今年過年有去看他們,他們車庫還在做一些裁切的工作,但是主要是因為他倉庫後來就不租了嘛,所以他還要在整理一個地方再埋木頭,然後再把剩下的工程把它完成,所以車庫的部分是沒有沒有弄完的,但是內裝啊水電就慢慢,其實那時候在拍的時候水電還沒有完全做好,他們其實都是接一些臨時的管線,但是已經可以住了所以他們就先搬進去,但是現在管線全部都都好了。因為我總覺得對我來講楊師傅的工程是永遠不會完成的,感覺他會一直想要有一個新的然後想辦法,例如說可能閣樓弄一弄然後再來哪裡修一修,例如他又發現可能因為經過幾次颱風之後,他的牆面水泥或石灰有狀況,他其實過年時候還在修。

 

觀眾:導演你好,就是很棒電影很感動,我想問一下楊師傅就是知道這個電影產出之後,或是在拍的時候他有沒有什麼心路歷程或額外跟導演想要分享給我們的?因為我覺得這電影中我們都是看到他們互動的過程,但就是想知道楊師傅因為他真的一生懸命的概念帶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啟發,我不知道他有沒有額外跟你講一些你可以透露給我們的,因為我很想有機會的話可以看到他這樣子。

 

蘇鈺婷導演:哦如果你們去枋寮在Google map搜尋一冊大木家屋,就可以找到他們家地點,那他們其實在疫情的時候有暫時關閉了,但其實你只要走到門口然後問楊師傅這個房子,他絕對會滔滔不絕告訴你他所有知道房子的知識,因為他其實就是一個很樂於分享這個技術的人,這個拍攝它的過程其實也給我蠻多激勵的,因為我其實在2012年的時候剛好經歷我結婚了然後也在思考,我自己的人生的事業要怎麼下去,然後我就覺得日復一日的接案,好像就是變成你在幫別人做工,然後到底拍片的意義是什麼,那時候我遇到楊師傅,他就跟我講說你知道嗎他那個台語我真的不太會說,他就說其實我就一直一直做會碰到很多很多困難,他就說「失敗是必然的,成功是應該的。」就是他其實很不怕,他可能會經歷上百次的失敗,但是當成功到來的時候,他就覺得他不會驕傲,因為他就算房子蓋好我覺得他還是很如常的生活,如常的覺得說哎我繼續做哪一些精進的部分,然後有人邀請他去木工的演講,他也會很樂意去分享,他甚至是一個我覺得還蠻……,他不願意貸款然後很不想要欠債給子孫,所以他其實就很想要儘量都用自己的力量去完成,我覺得這個當然並沒有說請大家效仿他,成為他的樣子去自己自立蓋屋,但是我覺得他的精神是很值得我學習的,所以我其實我都覺得我在拍紀錄片的歷程其實也像他蓋房子,在一片一片的拼出關於這個片子,關於這個家的樣貌,然後也是在我記得12年剛開始,那時候還蠻年輕30出頭歲,就很急躁會一直問他說哎你到底什麼時候好啊,工程進入到哪裡,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啊我反而發現其實拍紀錄片,應該就要像是跟別人生活一樣你要跟他生活在一起,去體驗他的生活細節,然後你才可以拍到人物的細部的感情還有他們之間的互動,然後你才可以變成他們的一部分,因為當兩個女兒都出出外工作的時候,我常常就因為我跟他們女兒的年紀蠻像,怎麼什麼時候偷生了一個女兒這樣子,我其實蠻感謝他們在我整個生孩子婚姻的過程中,我們其實都已經變成說互相交流,生小孩碰到這樣的問題然後跟老公溝通啊老公也是很很固執的人,會碰到這樣問題,變成說會互相交流生命的一些瑣事,謝謝。

 

 

 

TOP